中国女排“头号粉丝” 郎平口中的“顾大叔”
顾化群时常会翻出珍藏的老照片回忆他与中国排球的青春。 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璇/摄
1986年7月,福建省漳州市国家女排训练基地大门前落成一座左手抱金杯、右手高举花束的中国女排姑娘塑像及一根三棱丫形柱碑。这座象征着中国女排三连冠的雕塑被很多漳州人称为“定风珠”。
“以前漳州总有台风,有了这座雕像后,市区再也没有遭遇过台风的正面袭击。”出租车司机口中的“奇闻”得到已入耄耋之年的顾化群“证实”。这位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口中的“顾大叔”见证了女排与这座城市40余年的相伴,在他看来,真正让城市有底气的不是雕塑,而是雕塑背后中国女排在这座闽南小城“扣”下的精神烙印。
顾化群在查看自制影集《留住记忆分享快乐——全国女排集训历史见证,自1973-2017》。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璇/摄
1972年国家体委为振兴我国排球事业,选定福建省漳州市建立排球训练基地。1976年中国女排在这里重新组建,她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加强训练,终于在1981年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漳州的士票,接着又以五连冠的辉煌战绩登上世界排坛的巅峰。至今,中国女排参加大赛前几乎都会回到这里,一个被女排姑娘称作“娘家”的地方。
“娘家”的原址是一个池塘和一段太平天国时期的城墙。“当时有关部门拨付3万元来建排球训练馆。”从部队转业到体委的顾化群参与了基地最初的建设。闽南地域盛产毛竹,这也成了搭建训练馆的主要建筑材料,双层竹片夹上竹叶为顶盖,多根竹筒合并为柱当梁,仅用28天就建成了竹棚训练馆。
1972年年底,这个特殊的训练馆承接了全国首期青年排球冬训大会战。全国的排球运动员从北京、上海、辽宁等地乘火车前往漳州,因很多车次都是在后半夜抵达,在基地担任接待科科长的顾化群总是在凌晨三四点出现在站台,独自完成了12支队伍200多名运动员的迎接安排。
除了出行,衣、食、住宿也在顾化群“操心”的范畴,运动员没有宿舍,借住在财贸干校的宿舍,“走到竹棚要15分钟,一天走上好几趟”;没有澡堂,只能在附近的几个工厂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,队员一天3练只能洗一次澡。“男队员相对方便,每次带女队员去澡堂,就要把工厂澡堂里的男士全‘赶’出来,我在门口给她们站岗。”顾化群记得,最让运动员发愁的是,高强度的训练加上南方潮湿的气候,大家常常没有干衣服替换,基地职工便用镂空的竹笼罩在一炉炭火上,把衣服搭在竹笼上一件件烘干。这台特制的“烘干机”如今躺在记载了中国女排辉煌历史的“腾飞馆”一隅,继续“烘”着岁月的痕迹。
物质条件的艰苦,并没有让任何一人退缩。竹棚馆的地面是“三合土”,把石灰和红土用盐水搅拌铺在煤碴上,运动员每天近10个小时的训练有大量在地上翻滚救球的动作,很快就把表面的土层蹭掉了,“下面的煤碴和细砂像刀一样。”顾化群紧皱着眉,两手拍着大腿,“很多人的大腿都蹭破了,洗了澡就发炎,晚上睡觉盖被子,第二天伤口烂了的肉和被子黏在一起,要医生来帮撕开。”他记得清楚,“来自陕西女排的16岁小将曹淑芳,医生清洗泉州的士票她腿上的伤口时洗出了40多粒砂。”
运动员的付出让竹棚训练馆墙上的标语变得不再是口号,“滚上一身泥,磨去几层皮,不怕千般苦,苦练技战术,立志攀高峰”,顾化群对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,“这就是‘竹棚精神’,也是‘女排精神’的根基。”
为了更好地适应训练要求,1973年,漳州基地盖起了第一座训练馆,宿舍和训练二馆也相继落成。1976年,中国女排重建,主教练袁伟民在漳州调兵遣将。“用5年时间,我们要冲出亚洲,走向世界。”顾化群把这两句话写在黑板上,放在宿舍楼梯口,“保证她们吃饭、睡觉、训练经过时能一遍遍地看到。”
顾化群办公室里有个抽屉,他常常把收集来的香蕉、甘蔗、橘子放进去,偷偷给运动员“加餐”,“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子,她们最喜欢吃水果。”他最喜欢带队员去县里比赛,“赛场桌子上会放很多水果,孩子们不好意思拿,我就拼命往我大衣口袋里塞,回去再放进抽屉里”。
“您有吃的吗?”刚被征召到训的郎平就在基地“遇”到了顾化群。当时的郎平在“顾大叔”眼中就是个“高个儿、特瘦的北京小姑娘”,并没有料到她此后会在中国女排跌宕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。但看过几次训练,他就被郎平的“拼命”所震撼,“完全不要命的,她好几次在球场上过度疲劳昏倒了。”顾化群心疼地发问:“你是疯了吗?”郎平则告诉他:“比赛就是得赢。”
顾化群如今回想起来,中国女排辉煌的背后正是这种坚定的求胜心在不停跳动,而这几乎是“老女排”身上的共性。最让他佩服的是中国女排第一任队长曹慧英,“她是八一队的,特别能吃苦,训练时候断过3根手指,半月板也伤了,腰里还有钢板,依然在坚持,就是铁姑娘。”
即便队员已经足够“自觉”,教练的要求依然更高、更严。顾化群记得,一个女排姑娘在训练时不够认真,教练要求她完成150个球的拦网动作,“达不到不能休息”,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,少一个都不能吃饭,“队员最后练到被人搀着,教练依然在扣球,一定要完成目标才行”。当时,顾化群觉得教练“心太狠”,但此后中国女排横空出世龙岩的士票的成绩让他明白,在当时的训练环境下,“不这样训练,出不了成绩,打不到冠军”。
“毕竟还是孩子。”在严苛的训练下,能和队员打成一片的顾化群知道不少“小秘密”。他记得,一次队员偷偷地把教练的表调快了45分钟,下午训练提前45分钟下了课,但孩子们忘了把表调回来,第二天上午,全体提前45分钟起床训练,“什么便宜没占到”。
甚至“铁榔头”也会有“小动作”。一次,郎平偷偷找顾化群说:“顾大叔,今天晚上能不能安排我们看场电影啊?”
“你想看什么电影?”
“什么都行,是电影就行。”
起初,顾化群不懂郎平的意思,电影开场后他便知道,“姑娘们实在太疲惫了,想趁着看电影的工夫闭会儿眼,休息一下。”按规定,一个月只能放两次电影,顾化群放了4次。
1981年11月,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,决赛当天,顾化群和基地10多号人在会议室里围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收听赛况。电话铃声突然响了,“国家体委直接打电话过来报喜”。他永远记得,那天,中国女排经过激烈争夺,最后以3∶2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,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。此后,中国女排也开始了“五连冠”的霸业。
1992年,当了一辈子“大管家”的顾化群离休,但他女排“娘家人”的身份却始终在线。从中国女排陷入低谷,到郎平回国执教,再到如今重回巅峰,顾化群依然关注着每一代女排的成长,尽管,不能再为姑娘们保驾护航,但他把“记录者”的身份延续下来。每年女排到漳州集训,他就到训练馆观看训练,帮队员拍照片,若是队伍在国外参赛,他便把三脚架架在电视机前,“不错过她们的每个重要时刻”。
从胶片相机到现在的数码相机,为了记录下女排的历史,顾化群已经“用坏了”3台相机。家中10余本相册和数千张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中国排球在漳州近50年的发展历史,更是中国一代代排球运动员的青春故事。为了拍好这群特殊的“家人”,顾化群退休后专门去老年大学又学习了摄影技术,“我希望能拍到中国女排明年奥运会夺冠的时刻”。
本报北京12月9日电
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梁璇 来源:中国青年报